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陈才宇教授“我译莎士比亚”专题讲座顺利举行

\ | /


       9月28日,古英语及中古英语文学专家陈才宇教授应邀莅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带来题为“我译莎士比亚”的专题讲座,分享其数十年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和心得。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郭国良教授主持,吸引了翻译专业众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

       讲座伊始,陈教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自己“译莎”生涯中的五部成果:《莎士比亚诗全集》(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莎士比亚全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莎士比亚别裁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以及《哈姆雷特》(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

       1992年,经翻译家宋兆霖教授推荐,陈教授受浙江文艺出版社委托,校订翻译朱生豪大师早年翻译的“莎士比亚”。深知此项工作意义重大,陈教授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朱生豪先生的深深敬佩,立刻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然而,为了迎接1994年朱生豪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大出版社都在争相开展类似项目,浙江文艺出版社考虑到自身实力有限,被迫频繁改动出版计划,陈教授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多次中断。

       在此期间,陈教授校订了朱生豪先生的七个剧本,并补译了《爱的徒劳》,还匿名参加了译林出版社的译后编辑工作。尽管很多译文没有得到出版,陈教授仍然珍视这段“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终于在199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抓住契机出版了《莎士比亚诗全集》,陈教授多年来的积累沉淀得以以长诗翻译的形式付梓。

       自1998年从剑桥大学访问回国后,陈教授感到教学工作日益紧张,翻译工作受到了影响。为了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古英语及中古英语文学研究与翻译,陈教授不顾众人反对,主动从浙江大学辞职,赴绍兴文理学院任教。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于中看,而在于中用”。在绍兴文理学院宽松的工作氛围中,陈教授有了更多精力开展自己所热爱的翻译工作。他迎难而上,为自己制定了一项“大计划”:在朱生豪译本的基础上,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为此,陈教授结合朱生豪手稿进行二次勘校,校订了《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并补译了上百万字的剧本和诗歌。这份艰巨的工作一直延续到了他2012年退休以后。陈教授为自己订立了校订朱译的六条基本原则:(一)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不做自以为是的润色加工;(二)尊重朱生豪的吴语习惯;(三)维护朱译语言的历史感;(四)修订之处用不同字体排印,并注释出原译;(五)补译部分模仿原译风格,并用不同字体排印;(六)人名、地名翻译规范化。陈教授认为,比起以往的校订和补译本,自己切实有效地维护了朱生豪原译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且基本能保证与原译的语言风格一致。

       陈教授将自己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交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出版社基于此推出了简装版的《莎士比亚别裁集》以及单行本《哈姆雷特》,市场反馈极佳。

       随后,陈教授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全集》的几种主要英文底本,并结合自己的校勘经历,简要介绍、点评了以朱译为底稿的几部“莎士比亚”中文译本:194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及2014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其中,他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影响最大、文学价值最高,而上海世界书局版本与朱生豪手稿高度一致,权威性最高。

       最后,陈教授针对“莎士比亚”重译本迭出的现象,提醒同学们:翻译是一项接力工作,先前的译文必然被后世超越,因此译者需要谦虚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成果。


文字:蔡正伍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